*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相关资料图)
撰文 | 李月兰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基层儿科医生最熟悉的病原体之一,尤其是北方地区。每年的冬季和初春,大量的婴幼儿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病房爆满,一床难求。
每次夜班值班,凌晨之后都要去病房处理一个个喘憋到无法安静的患儿,病房里的孩子一个个嗓子像“拉风箱”一样,喘息、咳嗽……以至于,几年前,每到冬季,因为合胞病毒的肆虐,儿科医生短缺都会成为社会话题。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去年冬季到今年开春,RSV感染者寥寥无几。儿科病房在这个本该繁忙的季节,出现了大量空床。大家在庆幸的同时,也充满疑惑,难倒这个病毒就这么消失了吗?
事实上,我们永远不能低估一个病毒的存在感。
就在1周前,门诊接诊了一个35天的小婴儿,咳嗽3天,加重1天,家属描述,晨起咳嗽明显,发憋,快出不上气了。打开包被,孩子确实脑袋一点一点,肩膀也随着一端一端,鼻翼煽动,嗓子里面发出细小的喘息声,活动后喘息更加明显,听诊双肺密集的喘鸣音。
孩子是一个典型的毛细支气管炎,收入儿科病区。住院3天后,咳嗽、喘息加重,呼吸困难,三凹征明显,血气分析提示呼吸衰竭,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其它对症治疗,孩子病情才逐渐稳定。
这个孩子之后,接二连三收治了好几个小婴儿,包括新生儿,症状体征类似,早期仅仅是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很快出现喘息,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难倒冬春未至的RSV在入夏反季流行了?
5月1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发布病原学简报:RSV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5月15日,河北日报公众号发表文章提到:最近不少上海的家长被另一种病毒“吓”到它就是RSV。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家长分享了孩子近期感染RSV的过程,感叹这个病毒来势汹汹,甚至比新冠、甲流可怕,更加让人忐忑不安。
RSV究竟是什么?感染之后导致的毛细支气管炎严重吗?
毛细支气管炎是2岁以下婴幼儿特有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喘憋、呼吸急促、三凹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国内又称之为喘息性肺炎。本病50%以上的病例由RSV引起,RSV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在我国北方多见于冬季和初春,广东、广西则以夏秋季为多。
本病仅发生于2岁以下,多数在6个月左右的婴儿,2个月以下的小婴儿症状往往较重,容易产生并发症。患儿常在上感后2-3d出现持续性干咳和发作性喘憋。咳喘同时发生为本病特点。症状轻重不等,可无热或低热至中度发热。
体格检查的突出特点为胸部叩诊呈鼓音,常伴呼气相呼吸音延长,呼气性喘鸣。呼吸浅快,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重症患儿面色苍白或发绀。当毛细支气管接近完全梗阻时,呼吸音明显减低。在喘憋严重时往往听不到湿啰音;当喘憋稍缓解,可闻及弥漫性中细湿啰音。重者可发展成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
新生儿感染RSV可引起肺间质和毛细支气管炎,易发生在病房拥挤、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继发RSV感染高达30%-50%。病情常较严重,常有呼吸暂停,且可发生BPD。患儿常有喘憋,咳嗽,无热,肺部听诊有哮鸣音,有时有湿啰音。
X线表现为散在小斑片影和两肺过度膨胀和条索影、肺气肿。气管分泌物及鼻咽部洗液可分离到合胞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查特异性IgM抗体,可以作为敏感,特异,快速诊断。RSV可引起新生儿室流行,必须隔离患者。
本病最危险的时期是发病后48-72h,病死率为1%。病程一般5-15d,平均10d。
那么,为什么本该冬春季发生的合胞病毒感染反季节流行了呢?
河北日报公众号进行了分析: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疫情期间自我保护有关,通过佩戴口罩、居家隔离及勤洗手消毒等措施,切断了RSV的传播途径,降低了RSV的感染率,同时因为接触病原的刺激减少,儿童对该病毒的免疫力也普遍降低,而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防控政策的转变,大众活动范围扩大,人员聚集,从而造成RSV的感染增加,导致反季流行。
RSV可通过近距离接触患者咳嗽或打喷嚏以及鼻咽黏膜或眼黏膜接触到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而引起地区内流行。
感染之后如何处理,什么时候需要就医?
RSV感染患儿大多数症状会在1-2周内自行消失,目前尚无抗病毒特效药,目前的治疗主要是以缓解症状为目的,主要采取支持治疗以及必要时提供补液和呼吸支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