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尹传刚
近年来,每逢寒暑假,研学游成为了一些家庭的“标配”。今年暑假快要开始了,一些家长打算将研学游放到孩子的假期规划表里。但研学游存在的虚假宣传、货不对板、流于形式等问题,也频频引发吐槽。
在理想状态下,研学游集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和开放式等特点于一身,让学子通过实践体验达到“知行合一”,是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重要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断释放,市场蛋糕越做越大。《2021-2026年中国研学旅行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显示,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超千亿元。
然而,火热背后,问题亦随之出现。目前,研学游活动,绝大多数是由旅行社或研学旅游公司等校外机构所组织。梳理媒体近期报道,可发现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者、承办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并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充斥其中;二是“挂羊头卖狗肉”,研学游活动安排随意,活动设计粗制滥造,出现“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等问题,学生花了钱和时间也没有真正学到东西;三是价格虚高,过度逐利。此外,一些学生将研学几乎等同为“春游”“野炊”等,甚至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手机、打游戏。凡此种种,都让研学游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研学游重在“研学”,而不是“游”。 它不能异化为重旅游、轻教学的玩闹,更不能异化为收费高昂的产业。校外机构组织的无“研”也无“学”的研学游,不仅起不到启发兴趣、促进实践、提升素质的作用,更有误人子弟的可能。
目前,多地制定了相关服务规范,诸如准入标准、资质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内容标准等。但只有让制度从纸面落到地面,才能真正倒逼游学机构有的放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开发优质研学内容。同时,针对旅游、教育多头管理导致的监管盲区,必须进一步明晰各部门权责,确保管理无死角。
多方发力,方能让研学游应搭上高质量发展“快车”。 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具体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计划,改变研学旅行随意性和无序状态。组织者应多挖掘精品线路、宝藏营地,多用心设计游学课程,让研学游真正充满“研学”的味道,让参加研学游的学子能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得。
标签: